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

離開又留下甚麼


上兩星期我心情的高低起伏足以寫一篇散文,上任新工作的第一個任務竟是訪問舊Alexander McQueen創作團隊中的核心成員,Alexander McQueen?我收到指令時十分錯愕,數秒後又是一連串問號 - 我有能力嗎?真的要把我的第一個工作弄得那麼難嗎?他會想見我嗎?我要問他甚麼啊?

Alexander McQueen我相信沒有人會不認識,在香港讀書時曾有多少同學因為喜歡他而抄襲他的設計啊! 「很McQueen」在某程度上也是一種稱讚呢!我從不是他的死忠(別忘記我是自願被Vivienne Westwood無限洗腦的小孩),但他的「威水史」在課堂和時裝雜誌得來的二手資訊略知一二,對我來說他不是設計師,是推動者,推動著眾人以別一方式思考。2010年他果斷離開,我傷感但其實實際感覺也不是太多,前後最大的改變是每季再沒有一定會期待的show了......

直至上星期的訪問我想我才正式認識McQueen,訪問對象是McQueen多年來的set designer,約了一星期推了好多次,改了又改,轉了又轉,我從很好高興接到見面我通知,到疑惑,到不斷強迫他分一點時間,到有點討厭,到最後只是把整件事當作一份工作來做,期待的心情像跳樓般一躍而下,最後我花了2小時車程去了一個我想我這輩子再也不會踏足的世界級電影片場,他給了我15分鐘,然後留下一句「你們向著這個方向走就會到門口了」然頭也不回的離我而去(坦白說我當時有種被強姦完,衣衫不整在後巷坐著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但幸好我最後沒有因一時之氣把工作推掉,不然我便錯過了一次了解McQueen的機會了。

Isabella Blow的回顧展讓我間接體會到McQueen重情義和飲水思源的一面,而訪問讓我了解到Lee(我不是固意拉近自己跟他的距離,他們真的都是以Lee稱呼他的)咄咄逼人的一面,訪問間每個問題都充滿著Lee,我嘗試刻意把訪問的重點拉回被訪者自己的工作本身但最後也被帶回跟McQueen的工作上,「他絕不妥協,也時常把你推到極限」「他時常說這樣做太傳統了,不行!要改!」「他本身就是個天才!」,我們看到McQueen多年來的報導都太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是天才,但為什麼他是天才呢?我大概在訪問後才真正了解。

在傳譯訪問內容時我花了大半天坐在電腦前重溫Alexander McQueen 從2001至2010年的所有女裝shows,那種視覺震撼不用置身其中我也能體會得到,更不用說當時身在現場的眾人會有什麼衝擊,他離開後一切都變了,現在就連Bond Street的flagship store也沒有被保留,公司口說懷念他但對他所留下的卻沒有留戀。寫完整篇稿我突然有一個疑問 - 看著McQueen成長的記者很多仍是行業內的活躍人士,他們看到現在面目全非的品牌究竟會有什麼感覺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