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是一篇Savage Beauty的感想,不過我跟大家的體會可能會有點不一樣,2014年3月我突然訪問了Joseph Bennett,一個對McQueen多年的Fashion Show而言十分重要的production designer,訪問還未出街便收到V&A要為McQueen舉行回顧展的消息,當時我處於低潮,一心想回港接愛現實,但我知道錯過這個展覽我一定會後悔,所以把回港日期定於2015年的3月,McQueen展覽開幕後,不過倫敦仍喜歡我,所以今天我仍在東倫敦家中的餐桌上跟你們說廢話。
2014年消息公佈後展覽的門票很快便一一出售,但誰會提早一年計劃哪天去看展覽呢?所以最終我買了V&A的一年會籍,單純為了能夠早大眾一天到訪,出發前一直擔心會在參觀期間哭出來,最後我忍住了。我花了一年時間重讀了一些有關McQueen生活和系列的書籍,希望在展覽中看到作品時能把那些小片段在腦內重溫。與其說展覽是他一生的回顧,我反而更認為是一個時代的回顧,我終於明白為何以前在香港的同學會以他為靈感來源,展覽中每件作品的細節都能夠發展出一個系列,我說的不只是創意,更值得看的是他對剪裁的處理方式,從靈感到end product的演變(例:靈感是血沒人會直接把血例在衣服上),展覽很震撼,其實有很多作品都在雜誌或美國Savage Beauty的場刊中看過,但親身看到的反差很大,像Voss系列的蟶子裙我便沒有想列層次可以這麼多,Highland Rape系列的lace原來很粗糙,最讓我不想離開的是那個像百子櫃,放滿標誌性作品與系列飾物的房間,置身其中的感覺有如跟McQueen的腦袋連接上一樣,把他生前最利害的設計在短時間透過作品本身,影像及音樂直接傳達到你的腦袋,那股視覺衝擊讓很多跟我一樣來參觀的訪客都坐下來或不斷徘徊,不繼續前往其他房間。感受最深的是在場內親眼看到The Widows of Culloden系列的那個Kate Moss投影的金字塔的縮小版,或者是音樂太煽情,這是展覽中的淚點,我突然回想到跟Joseph的訪問片段和他敘述製作過程的辛酸,看完展覽後我真正明白到為何每個跟他合作過的人都會像Joseph一樣,以「他本身就是個天才」來形容他。
最初以為McQueen離開後什麼也沒有留下,他離開後的數年間品牌風格大變,fashion show也不再天馬行空,就連位於Bond Street的品牌旗艦店近年也被更改室內設計了,但我心中那副有關McQueen的拼圖好像因為這些跟他有關的人和事找到了其他碎片,因為未穿過他的作品,這副拼圖或者在有生之年都不會完整,不過他留下來的就有如他本人所說一樣「I want to be the purveyor of a certain silhouette or a way of cutting, so that when I am dead and gone people will know tha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 started by Alexander McQueen.」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